您好,欢迎来到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您现在的位置: test4exam >> 学历考试 >> 初中辅导 >> 正文

初中化学“铁”中考热点题型例析

日期:2015/8/3 17:43:55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

  纵观近年来的中考化学试题,发现以铁知识为载体已成为中考命题的热点之一,概括起来,共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基础判断型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铁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合金的涵义及类别;炼铁的原理.解题时要牢牢抓住铁的物理、化学性质,合金里各成分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属于混合物以及炼铁的原理等

  例1 (2008年潍坊市中考题)铁是应用最广泛的金属之一.下列物质中不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是( )

  (A) 木炭(B) 氢气

  (C) 一氧化碳(D) 氧气

  解析:本题实质考查的是炼铁的原理,氧化铁属于化合物,铁属于单质,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的物质必需具有还原性,而选项中除氧气外的三种物质都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铁反应生成铁,所以此题选(D)

  例2 (2007年北京市中考题)从古至今,铁都被广泛使用.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生铁属于合金

  (B) 铁可以在氧气中燃烧

  (C) 铁能跟硝酸银溶液反应

  (D) 铁在潮湿的环境中不易生锈

  解析:生铁属于铁合金,故(A)正确;铁能在氧气中燃烧,可生成Fe3O4,故(B)正确;铁比银活泼,故铁能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银,故(C)正确;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更易生锈,故(D)错误,选(D)

  二、比较分析型

  此类题目一般给出铁与几种金属或几种铁的合金或几种铁的化合物的一些信息或性质,通过比较,分析出一些有用的知识.解答时,要对比表中所给信息的差异点,即为解题之入手处,再联系所学知识即可

  例3 (2008年江西省)请你根据下表信息回答:

  序号金属熔点/℃导电性硬度化学性质金属冶炼的大致年代①Al660612~2.9常温下与氧气反应,表面形成致密的薄膜约200年前②Fe1535174~5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约3000年前③Cu1083992.5~3在高温时与氧气反应约6000年前

  说明:导电性以银的导电性为100作标准,硬度以金刚石的硬度为10作标准

  (1)菜刀用铁制而不用铝制的主要原因是;

  (2)表中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

  (3)①中形成薄膜的化学方程式为;

  (4)金属的冶炼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

  解析:通过对比题给表中的信息可知,铁比铝的硬度大,所以菜刀用铁制而不用铝制.表中导电性数据中铜最大,所以表中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铜.①中形成薄膜是由于发生了氧化反应,即4Al+3O2=2Al2O3.金属冶炼之所以有先后,主要取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和金属冶炼难易程度

  例4 (兰州市)现有①赤铁矿(主要成分Fe2O3),②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③黄铁矿(主要成分FeS2).请你从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分析三种矿石中哪种最不适合用来炼铁(填写代号),为什么?

  解析:从物质组成上比较分析:黄铁矿中含硫元素,炼铁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再从所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比较分析:磁铁矿主要成分是Fe3O4,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2.4%,黄铁矿的主要成分是FeS2,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6.7%,赤铁矿主要成分是Fe2O3,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0%,最低的是黄铁矿,因此最不适合用来炼铁的是黄铁矿

  评注:本题主要考查从组成元素是否产生有毒物质及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比较分析矿石不适合炼铁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工业生产息息相关,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例5 (2008年大连市)生铁和钢都是铁的合金.下表对生铁和钢的成分、性能作了比较

  生铁钢含碳量2~4.3%0.03%~2%性 能硬而脆,无韧性,可铸不可锻轧坚硬而有韧性,可铸,可锻轧,可延压

  根据表中提供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与生铁相比,钢有什么优良性能?(答出一条即可)

  (2)写出钢的一条用途

  (3)比较生铁与钢的成分,说明生铁与钢在性能上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

  解析:由表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与生铁相比,钢有韧性,可锻轧等优良性能.又由于钢坚硬,有韧性,所以可用来制造刀具,自行车架等.由生铁与钢的成分可以看出,生铁与钢在性能上有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含碳量不同

  三、实验探究型

  此类题主要是铁生锈条件的探究及合金中成分的探究.解此类题的关键是弄清铁生锈的两个条件,以及合金为混合物,各成分保持原来的化学性质,再通过对比实验以及对主要实验现象的观察即可作答

  例6 (吉林省中考题)让我们和小亮一起走进化学实验室,共同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小亮在实验室用一小块生铁与稀盐酸反应,观察到生铁表面出现,同时发现反应后的液体中有少量黑色不溶物

  提出问题:这种黑色不溶物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这种黑色不溶物中可能含碳.

  设计方案:将黑色固体灼烧,如果黑色固体中含有碳,就会有气体生成,要想进一步确定这种气体,可以用来检验

  进行实验:小亮按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得到了预想的结果

  解释与结论:由此小亮得出结论:

  (1)生铁中碳(填“含”或“不含”)

  (2)碳与稀盐酸反应(填“能”或“不能”),铁与稀盐酸反应(填“能”或“不能”)

  解析:由于铁与稀盐酸反应时,生铁表面会出现气泡(即产生的氢气).如果黑色固体中含有碳,灼烧时就会有无色,无味的CO2气体生成,要想进一步确定这种气体,可用CO2的特征反应,即澄清石灰水来检验.经过实验并得到了预想的结果,说明生铁中含有碳,碳与稀盐酸不能反应,而铁与稀盐酸能反应

  四、实验综合型

  此类试题主要考查炼铁的原理及实验装置,铁生锈的实验.解题时要注意各实验的现象,以及隐性气体CO的毒性,铁生锈的两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环保、节能意识等

  例7 (2007年徐州市)图1为实验室研究炼铁的化学原理的装置,请回答和该实验有关的问题

  (1)A处玻璃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B处的实验现象

  (3)C处酒精灯的作用

  (4)现有含杂质的氧化铁样品10 g (杂质不参加反应),为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某同学用图1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得到如下两组数据:

  反应前氧化铁完全反应后甲组洗气瓶和石灰水的质量为190 g洗气瓶和石灰水的质量为196 g乙组玻璃管和氧化铁样品的质量为57.9 g玻璃管和氧化铁样品的质量为55.2 g

  你认为应选择组的数据来计算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其结果为

  解析:(1)炼铁的反应原理是CO还原Fe2O3生成Fe和CO2,即

  3CO+Fe2O3高温2Fe+3CO2

  (2)由于反应生成了CO2,为了证明有CO2生成,B中应盛澄清石灰水, 其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由于CO有毒且污染空气,一定要进行尾气处理,酒精灯的作用是点燃未反应的CO

  (4)由于CO气体不纯也没有进行干燥处理,且生成的CO2不一定全部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反应后B瓶质量增加不一定是生成CO2的全部质量.故用乙组数据计算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氧化铁质量=57.9-55.23×Ar(O)Mr(Fe2O3)×100%

  =2.7 g48160×100=9 g

  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910×100%=90%

  评注:本题围绕CO还原铁的氧化物实验考查反应原理、实验现象、仪器的用途以及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五、数据计算型

  此类题一般为铁与稀酸或硫酸铜的反应.铁的化合物中铁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人体补充铁元素的计算,炼铁的计算等.解题时要理清物质间的对应(或反应)关系及量的关系,寻找突破口即可解答

  例8 (2008年哈尔滨市)某种含硫酸亚铁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某贫血患者每天需服用这种含铁元素10%的药物112 mg,则每天他服用的这种药物中含硫酸亚铁(FeSO4)的质量(该药物中其他成分不含铁元素)( )

  (A) 30.4 mg(B) 15.2 mg

  (C) 22.4 mg(D) 22.6 mg

  解析:由题意可知,本题是有关化学式的计算,该患者补充的铁均来自药物中的FeSO4,设需服用的药物中FeSO4的质量为 x,则:

  x×Fe的相对原子质量Fe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112 mg×10%

  x×56152×100%=112 mg×10%

  解得 x=30.4 mg,即选(A)

  例9 (2008年连云港市)将CO通入盛有12 g Fe2O3的试管内,加热反应一段时间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CO至试管冷却,此时试管内残留固体的质量为9.6 g,则反应生成铁的质量为( )

  (A) 2.4 g(B) 5.6 g

  (C) 8.4 g(D) 9.6 g

  解析:设反应生成铁的质量为 x g,则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有:

  Fe2O3+3CO=2Fe+3CO2 固体质量减少量

  160112160-112=48

  x12-9.6=2.4

  112x=482.4

  解之得 x=5.6 g,选(B)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3-2015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阊胥路483号(工投创业园)  电话:0512-85551931 邮编: 214000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苏州迈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5068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