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您现在的位置: test4exam >> 学历考试 >> 初中辅导 >> 正文

中考辅导:说明文阅读选择题答题技巧

日期:2016/2/3 14:03:34 来源:本站原创 访问量:
 一、中考议论文阅读的现状

  相对于记叙文和说明文阅读能力来说,中考议论文阅读能力是初中生的一个“短板”。有人说,中考议论文阅读题的得分率只有50%,虽非完全可信,但得分率低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我所在的河南省为例,据2010年初中毕业语文考试后我对考生的随机调查,占相当比例的考生对议论文阅读《匠人与大师》的答题效果不抱乐观态度,认为做此题时基本上是“跟着感觉走”,而分数出来后的得分率极低的事实也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

  问起原因,不少学生归结为“题难”。事实上,这不是根本的问题。根本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思想上的重视不够。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的学习和复习中,对记叙文阅读比较重视,说明文次之,议论文最次。

  其次,思想上的不够重视导致训练上的强度不够,更谈不上训练的科学有序,其结果是对议论文的阅读方法和答题规律掌握得不好,不会阅读、不会答题,大有盲人摸象之势。

  再次,对命题的规律缺乏研究。对议论文阅读的理解还停留在旧观念、老办法上,自然难以把握命题的方向,难以做出相应的学习和复习策略。

  二、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语文课程标准》依据及主要考点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在第四学段(7~9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这是对中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的总的目标要求。在此我们发现,《课标》对中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可以这样理解,把握论点(观点)、理解论据(材料)、弄清论证方法(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是对中学生议论文阅读能力的三个基本要求。

  但是,议论文首先是现代文,所以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能力也包括在内。《课标》在“(阅读的)评价建议”中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这意味着对现代文(当然也包括议论文)阅读的考查是全方位的。答题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弄清文章“写什么”(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怎么写”(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包括结构顺序、过渡照应、表现手法、修辞方法、语言特点等)、“为什么”(对文章的内容主旨进行分析评价,对写作技巧进行分析鉴赏),还要呈现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和“过程与方法”(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量的积累)。

  也就是说,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考点,除了议论文文体阅读的独有考点之外,还包括一般文体的考点;除了“知识和能力”考点外,还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考点。

  据此,我们可以归纳出中考议论文的考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关于论点:论点与论题的辨析,论点的提取与归纳。

  2 关于论据:论据类型的判断、分析,根据要求补写事实或理论论据。

  3 关于论证方法:辨识论证方法,理解论证方法的作用。

  4 关于论证思路:判定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把握论证顺序,辨析过渡句及其作用。

  5 关于语言表达:理解文章语言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6 关于迁移拓展:从文章中受到的启示,联系实际评价作者观点,对文中材料涉及或现实中的现象谈看法、提建议,发挥联想想象补写句子,具体情境下的口语交际等。

  7 关于一般阅读能力:文意理解,句意理解段落信息的提取或归纳,词语语境义的理解,代词的指代意义的辨识,修辞的判定和作用分析等。

  8 关于议论文特有的开篇叙事的写作方法:开头叙事的作用及拟题的理解。

  三、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对所搜集到的2010年全国各地含有议论文阅读试题的35套试卷的研究,大致得出以下结论。

  1 考查难度适中,显示出对初中生阅读层次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首先,相对于记叙文阅读来说,议论文阅读的选文篇幅、题数、分值不大,在整个试卷中分值的比例并不是很高。

  在35套试题中,共有35篇(段)议论文。按照字数统计,35篇(段)议论文的平均字数为950字(最短的只有274字),可谓是千字文,选文篇幅不长,阅读量也不很大。

  35篇(段)议论文共设置139题,总分388分,平均为每篇(段)议论文设置4小题(最多的是山西卷7题,最少的是广州卷、常州卷、龙岩卷各2题),平均分值约11.1分(最多的是重庆卷20分,最少的是常州卷4分),按试卷满分120分计算,占试卷总分的比例约为9%。

  其次,议论文文体特征明显,属于比较严谨的议论文。纵观这35套试题,大都具有典型议论文的特征,引论——本论——结论,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像成都卷《怎么跌得有尊严》这样比较散文化的随感虽然也有,但不具有普遍的意义。另外我们也注意到,命题者为了充分体现这种适应性,还特地将作为考试材料的原文做了精心删改。在35篇选文中,仅明确标明“有删改”“有改动”字样的就有20篇之多,达到了总数的七分之四。

  这说明命题者也普遍认同议论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并不是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考查的重点,或者说普遍认同初中生议论文阅读能力还不是很高这一事实。这也切合了《课标》中“欣赏文学作品”“阅读科技作品”,而对议论文则用了“阅读简单的议论文”的要求。

  以河南省为例,现代文阅读共计27分,记叙文占了5题15分,而议论文占了4题12分,而这个记叙文与议论文的分值比例在各地试卷中还算是比较高的。

  2 试题选材贴近学生生活,体现出生活化;关注时代热点且比较集中,体现出热点性;立意上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引领性。

  35篇(段)议论文的选材,基本上都能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时代热点。主要涉及的领域有:

  阅读问题,如湖州卷的《阅读杂谈》、济宁卷的《阅读的愉悦》、眉山卷的《小议读书》、连云港卷的《读书是风雅乐事》、江西卷的《朗读》、鸡西卷的《无题》。

  汉语问题,如温州卷的《为汉语的处境忧心不平》、桂林卷的《千万别折腾汉字》。

  创新问题,如北京卷的《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河南卷的《匠人与大师》、安徽卷的《科学不怕挑战》、天津卷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成功问题,如义乌卷的《将兴趣进行到底》谈兴趣与成功、哈尔滨卷的《心系一处,难能可贵》谈专注与成功、东阳卷的《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谈团结与成功、荆州卷的《伯乐就是你自己》谈积极进取与成功、常州卷的《别老低着头过日子》谈自信与成功。

  责任问题,如乐山卷的《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龙岩卷的《爱自己是一种责任》、晋江卷的

  《无题》。

  情操问题,如重庆卷的《成熟的稻谷会弯腰》、长沙卷的《谈尊严》、娄底卷的《说真诚》、安顺卷的《人总得藐视点什么》。

  习惯问题,如广东卷的《三思而行》、襄樊卷的《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人生态度问题,如成都卷的《怎么跌得有尊严》、广州卷的《不完满才是人生》、岳阳卷的《态度创造快乐》、山西卷的《熬住就是一切》、北京燕山卷的《不以人蔽己,不以已蔽人》。

  涉及的其他热点问题,如环保问题(南充卷的《低碳与城市生活》)、文化问题(宜昌卷的《中国人的山水观》)等。

  作为语文考试,试题素材来自汉字汉语、语文阅读方面,自然再合适不过。这个选材既显示出语文学科的属性,也富有文化含量;既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也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甚至于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其他如创新、成功、责任、情操、习惯、人生态度等问题,无不是学生熟悉或者应该熟悉的领域,这些试题材料,不仅能够考查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也能对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正确积极地引导。它们能够成为比较集中的考查热点,绝不是偶然。

  3 考查要点相对集中,但也呈现出多样化特征。

  从35篇(段)议论文阅读的拟题上看,把握文章论点(或某段中的分论点)、辨析论据(或补充论据)、明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仍是议论文阅读的最主要考点,几乎每个阅读文段都设有考查这三个考点的题目。议论文的三要素是必考的考点,这是由议论文文体的特征决定的。

  作为考试材料的议论文,命题者首先突出了对考生议论文文体阅读能力的考查,同时也把一般文体阅读能力的考查作为考查对象,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的特点。

  4 题型上,简答题、论述题唱主角,填空题、选择题比较少见。

  在35篇(段)议论文共设置的139道题、总分388分中,填空题只有10道,分值21分,选择题15道,分值39分。这中间,全部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天津卷、广西桂林卷就贡献了8道选择题。显然,2010年各地议论文阅读试题题型仍是简答题和论述题唱主角,填空题和选择题所占比例很低。

  事实上,对于阅读难度比较大的议论文,填空题和选择题可以给考生以必要的提示和引导,可以有效地降低考题的难度,是可以适当提升它的比例的。

  我认为,2011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命题会继续沿着2010年的命题方向和趋势,稳步推进。希望应考师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深入研究,指导2011年的复习应考。

  四、2011年中考议论文阅读备考方案

  1 全面把握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阅读技巧。

  首先,要弄清记叙、说明和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的不同,把握三种文体的根本区别。事实上,记叙文在记叙、描写中常结合议论,议论文在议论中也需要必要的记叙甚至说明,这也导致不少考生甚至教师混淆文体。如2006年河南省课改区中考试卷的《谈汉字》一文,不少人误以为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其实只要把握住议论文的概念,就不难判断出它是表达作者对汉字问题的观点的议论文。

  记叙文是以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结合议论和抒情,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事(人、景、物)感人、以情动人”。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并给人以知识的文章体裁。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知示人”。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针对客观事物阐明自己的观点、主张。它最突出的特点是“以理服人”。通俗地说就是用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证明作者的观点,通过阐述观点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影响。

  其次,弄清了文体,就要树立文体意识,按照议论文文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阅读答题。阅读时,首先要注意整体感知,明确作者是针对什么问题在议论(论题),提出了什么样的论点,其依据是什么(论据);接着进一步去揣摩,作者是怎样一步步论证自己的观点的,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论证说理的。在此基础上,弄清文章的论证思路(结构和顺序等)、语言特点等。

  2 精选材料,进行议论文阅读的强化训练。

  在此强调“精选”,是鉴于时下复习资料泛滥导致的良莠不齐,也是鉴于各版本教材淡化文体,教材鲜见经典议论文选文的考虑。《课标》的精神是“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这样的议论文也应该是经典的议论文。如前所述,各地市中考试卷中的选文属于精挑细选、精心删改后的比较严谨的议论文,因此最适合作为训练材料。

  应考师生应该把精选强化训练的材料作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进行每个考点的专题训练和精心评讲,反复训练,掌握方法和规律。

  3 关注时代热点,开阔阅读视野,提升自我认识。

  对前述的关于汉语汉字问题、阅读问题等语文性强、文化含量高的热点问题,创新问题、发展问题、环保问题、和谐问题等时代性强、科技含量高的热点问题,成功问题、责任问题、情操问题、习惯和态度问题等贴近中学生生活的特征明显的热点问题,要特别予以关注。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在不断地阅读积累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我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认识。在考试中遇到关于这类热点问题的文章,不感到陌生、冷门,就能够以一种因为题材熟悉而自然轻松的心态应考。在平时的阅读中无形中提升的认识,也会使答题的准确性得到了初步的保证。

  具体地,可以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上的此类热点问题的文章、评论予以关注,对一些时下流行的文选类杂志上此类选文时常留意阅读。在阅读时注意辨析关于这些热点问题的主流观点和相对另类的认知,在辨析中形成正确认知,提升自我。

  4 研究中考议论文阅读的命题规律,把握方向,使应考更具前瞻性。

  在这个方面,广大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多做些工作。或自己搜集试题分析研究,或搜集筛选最新的有见地的分析文章,发现规律和方向,用以指导自己的学生更好地进行复习应考。

  五、中考议论文阅读规范的答题思路

  中考议论文阅读题多是主观性试题,绝大多数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位考生的阅读理解方法、答案表述习惯也会千差万别。但规范的阅读答题思路,不仅可以更快更好理解文意题意,节省时间少走弯路,还可以使答案的表述更准确、更全面、更规范,避免无谓的失分。

  当判定这是一篇议论文后,在阅读时就要带着这样的问题:本文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论题)、作者观点是什么(论点)、依据是什么(论据)、是怎样使论点得到有力支持的(论证),作者的论证思路是什么,为什么会对这个问题进行论证,等等。

  在答题时,运用平时总结出来的做题思路和方法。如议论文的论点往往会出现在哪里?题目,开头,还是结尾?关于词语的表达效果、去掉或换用好不好的,马上想起议论文语言准确、严密这样的字眼。

  一般来说,议论文阅读答题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读选文,明确论题、论点、主要论

  据、主要论证方法及大致结构。

  第二步,读题,审明题干,确定信息点是分散于全文中,还是集中在哪一(几)段。

  第三步,回忆方法,综合分析,规范做答。

  六、考点例析

  考点1 关于论点。

  (1)论点,是作者对论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它应该是一个表意明确的陈述句,而不应该是一个疑问句、感叹句,也不应该使用什么修辞手法。

  (2)一般议论文都有直接表述论点的句子。论点通常出现在这些位置:

  ①标题。标题后面加上句号就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时。

  ②开头。有的是旗帜鲜明地提出,有的是引用提出,有的是引述事例或名言后提出。

  ③结尾。先提出分论点,层层论述,在结尾处归纳中心论点。此种情况,要注意总结归纳性的语言,如总之,综上所述,等等。

  ④文中。驳论性议论文常用,先引述对方的观点进行批驳,文中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开始论证。这种形式对初中生来说有些过难,较少出现。

  (3)有些论点的表述不很集中,可以通过结合论题,或分析文章内容,或结合论据确定,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

  [例1](2010年浙江义乌卷《将兴趣进行到底》第11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①“将兴趣进行到到底。”②“兴趣是成功的起点,将兴趣进行到底是成功的关键!”③“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

  解析:标题即论点。三个参考答案中,一个即标题,一个在开头第二段(在第一段引述刘谦的成功事例后提出),一个在结尾。事实上,第一个答案最简洁明了,最容易找出,也是最佳选择。严格说来,第三个答案不能算是本文的中心论点,而是一个支持中心论点的分论点,思路是“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所以要“将兴趣进行到到底”。

  [例2](2010年河南卷《匠人与大师》第13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我们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意思对即可。若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不给分)

  解析:论题型标题。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原文中没有集中、明确表述观点的句子,需要考生在准确把握文意、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用明确、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一个陈述句来作答。如果不注意把握全文特别是最后两段中作者的态度,就容易“只答匠人和大师的区别”而不得分。

  考点2 关于论据。

  (1)论据是用以证明或反驳论点的依据,它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史实以及统计数据等。这些事例或史实可以是具体的人和事,也可以是高度概括的(这种情况容易被忽视)。理论论据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格言、民间谚语以及人们公认的事理等。

  (2)论据的位置一般在论点的后面,但也有例外,如先引述事实再提出论点的情况。

  (3)并不是所有的引言都是道理论据,关键看其对论点是否具有理论支撑作用。

  [例3](2010年湖北襄樊卷《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第26题)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

  答案示例:居里夫人埋头在实验室里用了三年零九个月,从8吨废沥青中提炼出一克镭。(凡举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如海伦·凯勒、邓稼先、宋濂、司马迁等均可)

  解析:此题考补充论据。不仅需要对所学课本知识有较强的识记和理解辨析,而且还需较丰厚的积累。

  [例4](2010年河南卷《匠人与大师》第15题)笫④段中有一个事实论据不恰当,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画家的事例不恰当。第④段阐述的观点是“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而画家的事例这个论据的重点在目标和信念上,不能很好地证明观点。

  解析:此题考辨析论据。要在准确把握第④段所阐述的观点的基础上,辨析每一个论据(事例)所表达的意思。

  考点3 关于论证方法。

  一篇议论性文章仅仅只有论点和论据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条联系论点和论据的纽带,那就是论证。或者说,论证就是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常见论证方法的有四种。

  (1)事实论证(举例论证、例证法):用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作用:举出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说服力。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证法):引用经典、古今中外名言、警句来证明论点。作用:引用名言(或格言等),具有权威性,使论证更有力。需要注意,作者自己的论述也可看作道理论证,但这时不能再叫引用论证或引证法。

  (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论据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作用:运用对比论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加深对是非的认识,从而有力地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喻证法):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作用:借助比喻将深奥的道理论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论证形象生动。

  另外还有归谬法,即采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批驳方法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引申,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推倒对方论点。这种方法不常见。

  [例5](2010年河南卷《匠人与大师》第14题)第③段、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甲:比喻论证,把匠人凭经验做事比作一个一个摘瓜,把大师按规律做事比作提瓜藤,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或:对比论证,用匠人和大师不同的摘瓜方式作对比,突出大师已上升到理论层面,靠规律运作。(答出一种即可)

  乙:举例论证,以鲁班由匠人到大师的经历为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只有追求更高的目标才会不断进步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辨析论证方法,理解其作用。答题时套用“运用了何种论证方法+这种方法在文中的具体体现+论证了何论点+这种方法的一般作用”格式。

  [例6](2010年湖南娄底卷《说真诚》第13题)本文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参考答案: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答对任意两种计满分)

  解析:本题考辨析论证方法。该段没有运用举例论证,也没有引用名言等。比较容易看出的是比喻论证,而容易忽视另外两种。如果对照概念,该段“缺乏真诚”和“真诚”两种人的表现形成对比,有对比论证。虽没有引用名言等,但对照“作者自己的论述也可看作道理论证”这一概念,就能够确定本段也使用了道理论证。

  考点4 关于论证思路。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是: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即“三段论证结构”。一般来说,议论文结构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一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其它各种各样的结构,都是从这两种结构中派生来的。例如,以“横式”为主的,有“总——分——总”式,先提出论点,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有“总——分”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有“分——总”式,对所要论述的问题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以“纵式”为主的,主要是“层层深入”式,即先提出论点,而后步步深入,逐层阐发。

  阅读议论文,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结构。分析结构有两个重点:一是分析段落层次;二是分析论证方法的使用。分析段落层次时,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从而归纳出结论。另外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或尾句往往是关键。

  一般来说,要求标出结构层次,指出段落关系,简述写作思路,分析论证过程等问题形式,都是关于论证思路的问题。不论提问方式怎样变化,解答时都要做到:①概括段意,②划分层次,③根据提问作答。

  [例7](2010年河南卷《匠人与大师》第16题)请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参考答案:先从三个方面分析匠人和大师的区别,然后揭示研究这种区别的目的,提出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意思对即可。只答“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1分)

  解析:本题要求简述论证过程,其实就是分析论证思路。解答本题需要考生首先弄清全文每个段落的段意,不难归纳出:第一段提出“匠人”和“大师”两个概念(提出问题),第二、三、四段分析二者的区别(分析问题),第五、六段指出不应满足于做“匠人”,而要学“大师”,要有较高目标、有追求、有不断创新的精神,这样才会“上进”(解决问题)。

  [例8](2010年湖北荆州卷《伯乐就是你自己》第15题)说出本文的结构方式。

  参考答案:总分式或总分总式。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构,需要从概括每段的段意人手。第一段“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扣标题,属于总写。第二、三、四段引用论证、举例论证我们应该做自己的伯乐。第五、六段总结、收束全文。所以全文是比较典型的“总——分——总”结构。

  [例9](2010年四川眉山卷《小议读书》第17题第(1)小题)第②③④三个论述语段能否颠倒一下顺序?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理由是:它符合我们认识事物的一般顺序或它有一个从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体现了议论文论证思路的严密性。

  解析:议论文的顺序一般是逻辑顺序,即符合人们认识事物规律的顺序。这三个段落,分别从“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来谈,层层深入进行论证,是符合人们认识事物规律的逻辑顺序。

  [例10](2010年安徽卷《科学不怕挑战》第7题)第⑤段中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答案示例:不能颠倒。这句话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半句总结上文,后半句引出下文。

  解析:所有的文体都会注意过渡句的安排,以逻辑严密为特征的议论文更是如此。两层意思或两个分论点之间,往往安排过渡句,前半句承上,后半句启下。

  考点5 关于语言表达。

  议论文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准确、严密,但也有生动、形象、富于气势等特点。

  (1)品味议论语言,一般是考查其准确性、严密性。提问方式一般是分析词语有何作用,或问某词语能否去掉。此时,作答方式可套用“结合文义说明该词表达了什么意思+使用该词使语言准确严密+去掉后不严密”格式。

  (2)有时也考查语言的生动性。这需要注意词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反复、对仗、排比等。此时可联想到生动形象、突出强调、增强气势等表达效果。

  [例11](2010年湖北荆州卷《伯乐就是你自己》第18题)第⑥段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能。去掉后语气过于绝对,加点词使论证更严密,有分寸。

  解析:参考答案没有结合文义说明该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属于宽泛型答案。严格说应答成“‘往往’‘常常’表明这是大多数人的习惯做法,表达准确、严密,去掉后语气过于绝对”。

  [例12](2010年湖北武汉卷《念你们的名字》第15题)下面语句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品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当他陡然冲入这个世界,是你,用双掌接住那华丽的初啼;是你,用许多防疫针把成为正常人的权利给了婴孩;是你,用精湛的医术摧毁生命的暗礁,让初生儿扬帆远航。

  参考答案:①排比。作者选定生命初期的三个阶段构成排比,增强语势,突出强调了医生这个职业的重要。②比喻。以“暗礁”比喻病痛,以“扬帆远航”比喻“健康成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医生职业的重要。

  解析:题干已指明“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只需套用“运用排比,增强气势,突出强调”“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即可,当然也不要忘记答出其具体作用。

  考点6 关于迁移拓展。

  议论文阅读中的迁移拓展题型主要有:谈从文章中受到的启示,对文中材料涉及或现实中的现象谈看法、提建议,联系实际评价作者观点,发挥联想想象补写句子,具体情境下的口语交际,等等。最常见的是前三种。

  (1)谈启示,发表看法,一般要首先亮明观点,再举例、引用证明观点,即需采用“总分式”结构。

  (2)要充分理解原文中作者的态度,看法要积极、阳光。

  [例13](2010年湖南岳阳卷《态度创造快乐》第20题)下面这段话也是就“态度与快乐”之间的关系发表的看法,请联系上文,用简明的语言谈谈它们对你人生的启示。

  [链接材料]一个人是一首曲,当你播放迪斯科的时候,身边的人会随你跳舞;但当你播放哀乐的时候,身边的人只会随你流泪。一个人是一团火,可点燃身边的柴;但一个人也可能是块冰,会冷却身边的炭。

  答案示例: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但能让自己快乐,而且能让他人快乐;消极的心态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在人生旅途中要努力使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乐观向上,快乐他人,和谐社会。(答出“积极心态与自我的关系”1分,答出“积极的心态与他人的关系”1分,共2分)

  解析:本题有链接材料,稍复杂。不仅要弄清选文表达的观点(积极心态与自我的关系:让自己快乐),还要弄明白链接材料表达的观点(积极心态与他人的关系:让他人快乐),需将二者结合起来谈启示,不可偏废。

  考点7 关于一般阅读能力。

  一般阅读能力,指的是各种文体阅读都需要的能力。一般包括:文意理解,句意理解,提取或归纳段落信息,词语语境义的理解,代词的指代意义的辨识,等等。

  [例14](2010年四川乐山卷《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第14题)第2段中说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示例:深感各种压力,经常问问,可以相互获得心理的支持和安慰。

  解析:此题考文意理解。应在“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一句前后寻找作者的解释。

  [例15](2010年浙江温州卷《为汉语的处境·比心不平》第7题)阅读第5、6段,简要回答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怎样的危机。

  答案示例: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日常语言日渐单调,文化意蕴日渐消退。

  解析:提取、归纳信息的题难度系数不高,但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文意,不能注意到提示性词句,也有可能提取不准、归纳不全。本题,如果在准确把握第5、6段文意基础上,注意到第5段开头“一方面”一词,注意到第5段末尾“它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一句(其实这也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既能概括第5段内容,也能概括第6段内容),答案就很明朗了。

  [例16](2010年浙江义乌卷《将兴趣进行到底》第12题)“兴趣不仅是我们学习的入场券,而且是承载我们事业远行的飞船。”句中加点的“入场券”、“飞船”在文中分别喻指什么?

  答案示例:“入场券”喻指对学习产生兴趣,开始认真学习。“飞船”喻指对学习产生持久的动力。

  解析:题干明确是“喻指”,那这两个词语已不再是它的本义,而是结合具体语境的语境义(比喻义)。读懂文义,再注意到后文有明显的暗示作用的“有兴趣,才会有动力,持久的兴趣,才会产生持久的动力”一句,两个词语的比喻义就很显豁了。

  [例17](2010年浙江东阳卷《重建奇迹彰显中国奋进的力量》第14题)第五段画线句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根据③④两段概括回答)

  答案示例:地震灾区的快速重建。

  解析:一般的,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义要结合该代词前后的语句来理解。题干言明“根据③④两段概括回答”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

  考点8 关于写作方法。

  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有很多种,但不少都归到了以上讲到的版块。这里只讨论开头讲述故事的写法。

  [例18](2010年湖南岳阳卷《态度创造快乐》第18题)文章开篇讲了一个故事,请分析其作用。

  参考答案:①引出论题,②作为论据证明观点,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这篇议论文的开头很有代表性。开头讲故事,一般来说,它具有三种作用:①引出论题(或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观点,③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19](2010年浙江义鸟卷《将兴趣进行到底》第13题)本文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通过引用刘谦的事例引出论点。

  解析:这道题的参考答案属于宽泛型的,全面一点的话,和例18的答案应该差不多。

相关阅读

Copyright ©2013-2015 江浙沪招生考试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 苏州市姑苏区阊胥路483号(工投创业园)  电话:0512-85551931 邮编: 214000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版权所有:苏州迈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苏ICP备15050684号-2